11月 時間規劃月


 親子溝通


從NG到OK的親子溝通術!5 方法 x 4問題 x 5 換句話說練習

了解更多

 時間規劃


7 方法 x 3規畫表,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

了解更多


從NG到OK的親子溝通術!

5 方法 x 4問題 x 5 換句話說練習


“親子之間的對話,若能讓孩子感受到愛,感受到自己的價值,對話就有了豐沛的能量,孩子容易擁有豐富的生命力。”

——《家庭裡的對話練習》


5溝通秘訣,讓孩子樂於分享心事

在親子關係的航道上,父母都希望成為孩子的避風港,解答孩子的問題,共享生活點滴。

建立親子之間的溝通橋樑需要時間和耐心,但該如何引導孩子分享,而不是老是只說「嗯」、「我忘了」、「不知道」?《讓孩子在餐桌上開口談心》提供了5方法,幫助爸媽和孩子輕鬆開心地聊天:

問對問題

比如可以問孩子「今天和誰玩了什麼?」或「學校有沒有練習數學?」這樣具體的問題,對他們來說回答起來更容易。這不僅能讓孩子講更多學校的事,等他們再更大了,開放式的問題還能讓對話更豐富。

玩遊戲

小孩子愛玩遊戲,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,可以玩「猜猜樂」:讓他們回想今天學校最快樂的事,你來猜。猜不對的話,他們通常會很高興地告訴你正確答案。

對年紀大些的孩子,可以設計遊戲,比如寫下各種問題放在罐子裡,大家輪流抽,然後選一個人來回答。這遊戲大人小孩都能參與。

分享心事

有時我們太想讓孩子說話,忘了溝通是雙向的。你也該說說你的一天,這對孩子來說是很好的示範。講得越多,孩子學得越快。同時,別忘了回答孩子的問題,這很重要。

傾聽勝於教誨

多聽少批評,家裡的氣氛會更鼓勵分享。孩子遇到問題時,別急著提建議,他們不需要被評判,而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。

創造愉悅環境

想讓孩子開口,最好的方式是創造溫馨、信任的環境。逼問只會讓事情變糟。如果孩子不想說,就給他點時間。或許下一餐、車上、睡前,當他準備好了,自然會和你分享。


「問問題」是用來開啟和孩子對話與互動很好的方式,但爸爸媽媽們要記得要專心「傾聽」,不要讓對話淪為說教。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問題來開啟與孩子的對話呢?可以參考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張輝誠的真實經驗分享。


用4個問題,更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

張輝誠在《家庭裡的對話練習》提到,孩子每天放學後,他會以薩提爾冰山理中下的「感受、觀點、期待和渴望」為基底,問孩子四個問題:

Q1:今天心情怎麼樣?
Q2:今天有好事發生嗎?(可以再接著問,有壞事發生嗎?)
Q3:今天有好收穫嗎?(這個問題有時可省略,因為答案常常會和第二個問題有所重複)
Q4:有需要爸比幫忙的地方嗎?

他指出,父母若只是問完這四個問題,親子關係未必就會變好,讓親子關係變好的關鍵是家長如何回應孩子

「好好回應孩子」聽起來簡單,但實際到底該如何做?

張輝誠與兒子的對話案例

孩子談興高孩子談興高或是回答簡略時,父母可以參考張輝誠與兒子的實際對話分享

以上4個問題只是基本句型,張輝誠在書中也提到,父母只要知道自己提問的目的和想達到的效果,可以自行變化問題。若爸爸媽媽們還是沒有頭緒還可以如何問,也可以參考心理學家安德里雅.邦尼爾(Andrea Bonior)父母提供的5個問題(了解更多,開啟與孩子的對話:

Q1:用一個字形容一下今天吧?
Q2:今天有什麼新鮮事嗎?
Q3:今天跟昨天有什麼不一樣?
Q4:你的老師今天說了什麼?
Q5:你今天跟誰一起玩了?


小心 ⚠️ 父母常犯的5種NG模式,專家教你如何換句話

前面提到了如何和孩子開啟對話與如何問問題,這邊要提醒爸爸媽媽們,爸媽無心的話,有時候會在孩子心中悄悄生根發芽,隨著時間慢慢長成一棵大樹。平常說話要注意什麼,才能盡量避免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呢?《從NG到OK的教養說話術》一文提醒,爸媽們小心不要進入以下5種NG模式:

 1、不自覺的反射性用語

像是例如「不要踩水」、「不要玩那個」,反射性話語往往帶有否定性,會讓孩子和自己看到「做錯什麼」而非「做對哪些事」。帶有憤怒情緒的話語更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抗、自我價值感的下降。

換句話說練習

不要把東西弄亂!
用過的東西,請放進箱子。

延伸閱讀 讓孩子聽懂你的話《善用小巧思,讓孩子不再把你的話當耳邊風》

 2、威脅

例如「如果你不關電腦,我就把它扔了!」這類威脅可能會帶來短期效果,但長期來看,孩子可能只是在探測父母的底線,而一旦發現這些威脅並不會實現,其效果便會消失。

換句話說練習

再不關電腦,我就要拔電源!
小強,關電腦,現在!
有人不遵守和我的約定,我覺得很失望。
如果你能遵守約定關電腦,明天還能使用電腦。

 3、空泛的讚美

例如「你真聰明!」或「你太棒了!」這樣的讚美可能不如讚美孩子的努力和具體。

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詹志禹曾在專欄文章〈讚美的風險〉中寫道,許多教育心理學的實驗發現,十歲以下的孩子會認為能力是後天的,努力愈多能力愈強;但約十歲以上就會轉而認為能力是先天的,需要的努力愈多,代表能力不夠強。因此,讚美孩子努力、具體做過的事實,會比讚美結果有效,但也要傳達「能力是努力的結果」、「沒有努力就不能把天賦發展成為能力」等訊息。

換句話說練習

考很好!很聰明!
這次期中考試你沒有臨時抱佛腳,而是每天多讀半小時,進步很多耶!

延伸閱讀 讚美句型《心理師教你「有效讚美」的基本句型》

 4、主觀評價

例如「你怎麼這麼笨,還不會這題?」或「你怎麼從來不主動練琴?」這樣的評價很容易在孩子心中留下負面印象,造成他們錯誤的自我形塑和傷害孩子自尊。

換句話說練習

 你從不主動練琴!
我注意到你今天還沒有練琴,離上床睡覺還有一小時。

 5、條件交換

比如「考滿分就給你錢」這樣的誘因,可能會讓孩子只因為獎勵才努力,而非出於內在動機。這樣的做法需要謹慎使用,以免影響孩子的內在動機。

換句話說練習

你通過鋼琴檢定,媽媽買最新款的遊戲機獎勵你。
我看出來你這段時間花很多時間練琴,通過檢定你一定很高興吧!這是努力才能嚐到的甜美滋味喔!
 你練習好久,終於通過了檢定了,現在感覺如何?你覺得自己是怎麼辦到的?想偷懶不練習的時候是怎麼熬過來的?



推薦給父母的溝通教養書單


對話中讓孩子感受愛




父母不動氣!孩子能聽懂的輕鬆應答法




戒吼媽:挑戰21天不生氣的教養提案




羅寶鴻的安定教養課




透過「時間管理」培養孩子自律習慣

孩子老是拖拖拉拉、讀書靜不下來,還總愛滑手機,叫也叫不動,要孩子自律真的好困難!其實,從時間管理著手,讓孩子從計畫中養成規律的學習習慣,或許這個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囉!

孩子的性格


像哪種動物呢?

烏龜型 拖拖拉拉,別人30分鐘他要3小時
3個小時都趴在書桌前寫作業,他的作業才三題數學加上畫一句成語,可是一個晚上就這樣過了。

烏龜型的孩子在想什麼

兔子型 搶快卻品質差,欲速則不達
做什麼都很快:很快交卷卻常考不理想;功課10分鐘寫完,卻發現都亂寫。看似很有效率,結果卻花更多時間。

兔子型的孩子為何慢不下來

樹懶型 每天賴床、遲到,最後一秒才出門
早上爬不起來,爸媽都比孩子還緊張,而且孩子還有起床氣,一早就弄得全家烏煙瘴氣,總是最後一秒才出門。

樹懶型孩子為何老是會遲到

熊貓型 沉迷網路、電玩、電視
放學以後,孩子總是花很多時間在上網、看電視、玩電玩。我好擔心,好想把他的手機收起來⋯⋯

遇上熊貓型的孩子如何做

獨角獸型 很愛規劃時間,卻總無法達成
孩子老是愛「發願」:「晚餐前我要寫完所有作業」、「我要每天早起不遲到!」卻從沒有依規劃執行。

獨角獸型的孩子都在想什麼

烏龜型

拖拖拉拉,別人30分鐘他要3小時

 專家診療室 
  • 孩子缺乏動機,認為完成作業不是他的責任。

  • 天性容易分心,在枝微末節花很多時間。例如發現書櫃的書亂了,整理一下,整理書櫃時發現少了兩本書,開始滿屋子找書。

  • 或許不是孩子慢,是爸媽太快。

 專家給「烏龜型」孩子的對應策略 
  • 當愈多人盯著孩子,孩子愈覺得讀書的責任不在他,爸媽必須將自己「督促者」的角色轉換為「鼓勵者」、「諮詢者」。

爸媽可以告訴孩子做作業結束的時間,而非開始的時間,並讓孩子自行安排中間的行程。過程中,爸媽可用「提醒時間」代替「催促」,如果時間到孩子尚未完成,爸媽可以用「不簽聯絡簿」、「晚上不能寫」、「隔天早起補寫」等方式,讓這些「後果」提醒孩子這件事是自己的責任,造成的麻煩也要自行承擔。

  • 有的孩子需要的不是自主權,而是保持專注的方法。爸媽可以找出孩子能量最充沛的「最佳時間」,如放學後、點心後、洗澡後等,每個孩子不盡相同,並在此時營造「最低干擾」的學習環境,讓孩子全神貫注的學習。爸媽也可以陪孩子從「短時間專心」開始訓練,如孩子寫功課時,可要求他在5分鐘內完成指定的功課,按下到數計時就可以離開,待5分鐘後回來檢討內容。讓孩子發現,做得好才能休息,並依孩子情況慢慢延長時間訓練孩子的專注力。更多專注力訓練:4 種訓練+飲食建議提升專注力
  • 另一種可能是,孩子的拖拉其實源自於孩子的專注,如有時孩子收玩具,會細心的想把玩具整理好,父母反而在一旁催促,其實年紀愈小的孩子,內在對規律節奏的需求就愈強,面對這種拖拖拉拉,爸媽可以多用欣賞與等待的眼光來看待喔!


 7方法 × 3規劃表 讓孩子學習時間管理


兔子型

做什麼都搶第一個,但都不是第一名

 專家診療室 
  • 有這種工作習慣的,通常是「衝動型」的孩子。

 專家給「兔子型」孩子的對應策略 
  • 要訓練孩子「等待」的能力,如訂下回答時「必須先舉手」,每個人有公平回答的權利。爸媽可以使用「棉花糖策略」,讓孩子明白耐心帶來的益處:「你現在可以玩5分鐘,但如果寫完功課後再玩,可以玩半小時喔!」
  • 另一個關鍵則是「品質」,若孩子的作業錯誤連篇,就直白的告訴他,功課的重點是「寫對」,而非寫完,同時提醒爸媽,千萬不要變成「橡皮擦媽媽」和「立可白爸爸」,寫對才是重點,寫得好不好看就交由老師來判定吧!


7方法 × 3規劃表 讓孩子學習時間管理


樹懶型

每天賴床、遲到,最後一秒才出門

 專家診療室 
  • 孩子睡眠不足

  • 他覺得起床、準時上學是爸媽的責任,與他無關

  • 他可能在學校遭遇到了困難,逃避上學

 專家給「樹懶型」孩子的對應策略 
  • 調整作息,以規律作息讓孩子有充足的睡眠。爸媽可以考量以下幾個問題:孩子需要睡多久?醒來到清醒需要多久?盥洗、用餐、著裝又需要多久?以此算出上床時間。
  • 讓孩子嚐嚐遲到的滋味,也就是將「準時上學」的責任歸還孩子。家長可先與導師溝通好,在不傷及自尊的前提下,以剝奪孩子在乎的權利為代價,讓孩子明白遲到的壞處。
  • 「逃避上學」是與時間管理無關的因素,建議家長要進一步了解孩子的同儕關係、師生互動與課業方面是否有困擾。(延伸閱讀:孩子為何不想上學?大人請替換成「上班」幫助理解)


7方法 × 3規劃表 讓孩子學習時間管理


熊貓型

沉迷網路、電玩、電視

 專家診療室 
  • 除了網路和遊戲,他不知道其他有趣的事
  • 孩子與成人認知不同:爸媽覺得上網是虛度時間,孩子卻覺得這是「重要且緊急」的事。
 專家給「熊貓型」孩子的對應策略 
  • 讓孩子説說為什麼「這些事很重要」,他可能會說:「班上同學都在線上,我不玩不就沒朋友?」先同理他的需求,再談你的期待與界線。延伸閱讀:孩子說沒手機沒朋友、吵著要手機,爸媽到底該不該給?

  • 透過家庭會議建立「全家遵守」的電腦使用規範。若爸媽限制孩子使用3C,自己卻持續使用電腦與手機工作,孩子會覺得規定是專為限制他而設,令他覺得自己是受逼迫的弱勢。

  • 如果孩子已經沉溺電玩或網路到無法自拔,可利用時間管理程式來限制上網時間。如晚上11點準時斷網,到隔天9點後才能上線,這種強硬手段難免造成不便與摩擦,但對網路成癮者卻是必要的。

  • 安排其他活動,讓孩子離開3C 的懷抱。讓孩子離開電腦、手機的根本之道,是讓孩子體驗世界上其他有趣的事物延伸閱讀:該帶孩子去哪玩?特色公園搜尋器,若請孩子不要上網,卻逼著孩子讀書,效果大概不會太好,不妨安排家庭旅遊或運動,讓孩子接觸多元世界的同時也能強身健體喔!


7方法 × 3規劃表 讓孩子學習時間管理

獨角獸型

很愛規劃時間,卻總無法達成

 專家診療室 
  • 無法拿捏時間長短。

  • 能力還不足以完成那麼大的計畫。

  • 他規劃的是大人的期待,而非自己的意願。

 專家給「獨角獸型」孩子的對應策略 
  • 先培養孩子的時間感,透過「你今天國語習作大概要做多久」、「數學習題要花多少時間」等問題讓孩子練習預估工作時間,讓孩子在一次次的練習下體驗時間的長短,也能當作下次預估的參考。
  • 從「小計畫」開始完成,就能提升孩子對計畫的完成率。對年紀小的孩子而言,與其規劃長時間的計畫,不如分割成一個一個小計畫,建議可以用15分鐘為一個單位,更容易讓孩子養成兌現計畫的習慣。
  • 找出孩子真正想改變的地方,若孩子執行的事不是為了自己,自然不積極。
  • 了解他在執行計畫上的困難,且必須認知到即便孩子無法完成100%的計畫,他還是完成了一部分,並不是沒有完整執行就沒有收穫。建議爸媽可以透過三部曲來協助孩子改進:第一,讚美他完成的,問問他的收穫;第二,用問句的方式討論未完成的;第三,問他「接下來怎麼做?」


7方法 × 3規劃表 讓孩子學習時間管理



7 方法 × 3規劃表

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


當孩子初入學齡,就必須開始安排時間讀書,以應付逐漸增加的課業與考試壓力。因此,讓孩子建立時間管理的能力,到未來面對更難的課題時,孩子就能有效率的安排時間與規劃行程,讓事情迎刃而解。

方法1:建立時間感

從小一開始,就可以讓孩子建立時間感,這也是時間管理最基本,也最重要的能力。爸媽可以從「玩時間」開始,例如一分鐘可以跳幾下跳繩、拍幾次手,之後再引導孩子去計算自己寫一頁數學需要多少時間,提升孩子對時間的感知力。

方法2:羅列出要做的事情

孩子的思緒通常較發散,常會想到什麼做什麼,難有全域觀,爸媽可以引導他借助「圓圖」來列出一天要做的事,讓孩子知道原來一天要做這麼多事。

圓圖的繪製很簡單,先畫出兩個同心圓,內圓中寫出某時段要做的事,如「一天中要做的事」,內圓與外圓之間則可以將事項列出,如閱讀、彈鋼琴、做作業、上學等等,一一列出後,孩子就會對自己要完成的事更有概念。

圖片來源 教孩子用「心智圖」學時間管理


除了「圓圈」,也可以選列「表格」,用每日學習生活計畫表來分類一天中要做的事。

方法3:判斷優先順序

 「輕重緩急」四個字對家長而言絕對不陌生,但孩子尚未建立這一觀念,往往先做自己覺得好玩的事。

爸媽可以用 XY 軸畫出4個象限,X 軸代表事情的重要與否,Y 軸代表事情的緊急與否,這樣一來4個象限就可以分成「重要且緊急」、「重要但不急」、「不重要但緊急」、「不重要也不急」4種,爸媽就可以帶著孩子區分每個事項的類型,訓練孩子判斷事情的先後次序。

用「時間矩陣圖」了解事情的重要性與緊急性

輔助工具 時間矩陣圖下載

1、協助孩子列出一天要做的事
2、引導孩子依事情的重要性與緊急性填入四個象限
3、從最重要的第一象限開始執行


方法4:拆分任務

許多人害怕或是不願執行任務,往往是因為工程「過於浩大」的關係。然而,當大任務被拆分成一個個小任務時,就會容易許多。孩子每完成一個小任務,家長就從清單上劃掉,這個過程中會有不小的成就感,讓孩子更有動力一步一步前進,不知不覺中任務就完成了!

方法5:預估時間

在建立完孩子的時間感後,就可以讓孩子去預估每項任務要花多少時間,起初的準確率一定不會太好,爸媽可以在一旁稍加提醒,也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,當孩子發現預估的時間可能太短或太長時,就可以從錯誤中汲取經驗並修正。

輔助工具 一週作息檢視表下載

透過「一週作息檢視表」可以了解時間花在哪些事情上了,哪些時間是被「時間的小偷」偷走,又有哪些零碎時間可以利用,再重新調整一次計畫。在建立完孩子的時間感後,就可以讓孩子去預估每項任務要花多少時間,起初的準確率一定不會太好,爸媽可以在一旁稍加提醒,也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,當孩子發現預估的時間可能太短或太長時,就可以從錯誤中汲取經驗並修正。

方法6:不斷設定最後期限

除了日常的每日作業外,人生中還有許多沒有明確最後期限的事項,像是閱讀、運動等等,這時,就可以把任務細分成幾個份量,並一一設置最後期限,也是時間規劃的重要一環喔!

方法7:給自己留個緩衝

時間規劃得太過緊湊,往往可能因為一點點小失誤,就讓整體計畫受到影響,可能午睡多睡15分鐘或是遇到什麼變卦,一天的讀書計畫就泡湯了。因此,留下緩衝時間,別對自己過於嚴厲,才能讓計畫長長久久的施行。



推薦給父母的高效學習法書單


小學生高效學習原子習慣

本書系統性拆解讀書的技術,涵蓋8大策略與23個實作心法,引導孩子如何學習



Copyright © 賴馬  2023; 圖片出處《山雨小學1:愛哭公主上學去》文/賴曉妍,圖/賴馬


讀者服務專線:886-2-2662-0332 傳真電話:886-2-2517-7323  服務時間:週一~週五:9:00~17:30
Copyright © 親子天下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權所有,禁止擅自轉貼節錄
icon_BackTo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