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重孩子的意願,讓孩子做自己身體的主人


近年來,社會對性騷擾與身體自主議題的討論越來越多,也讓許多家長開始思考:如何從小建立孩子的「身體自主權」觀念,教導他們勇敢地為自己說「不」?《小行星幼兒誌》特別邀請國立屏東大學幼教系副教授 劉豫鳳老師,與主持人《小行星幼兒誌》產品總監- 梅子總監對談,一起探討如何幫助孩子學會尊重自己的身體界線,成為真正的「身體主人」。(更多內容歡迎點擊收聽「小行星聊什麼EP07」)


一、什麼是孩子的身體界線?從「身體自主權」開始教起?

孩子的身體界線,包含三個核心概念:身體自主權、隱私部位與尊重他人的界線。

首先,「身體自主權」代表孩子有權決定如何使用自己的身體,也能表達哪些接觸讓他覺得舒服、哪些會讓他不安。這是一種「我可以說出自己的感受」的意識,是保護自己的第一步。

再來是「隱私部位」,幫助孩子理解身體有些部位是很私密的地方,只有自己和親密的人才可以接觸。劉老師舉例,有些國家會用「穿泳衣的範圍」讓孩子理解——凡是泳衣覆蓋的地方,就是身體的重要部位,除了自己與照顧者外,其他人都不應隨意觸碰。

最後則是「尊重自己與他人的界線」。每個人對肢體接觸的感受不同,有些人不喜歡被摸頭,有些人卻覺得沒關係。孩子要理解這些差異存在,學會尊重他人,也讓別人了解自己的界線。

「那孩子會不會把自己的身體界線劃得太大?像是誰都不能靠近、誰都不能碰,最後變成無限上綱呢?」主持人提問。對此,劉老師回應,其實身體界線沒有絕對的標準,會隨著不同情境、環境與人際關係而改變。家長的角色,就是陪伴孩子討論、觀察並幫助他面對。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——身體的感覺屬於自己,只有自己能決定。


二、從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)看「兒童身體自主權」

談到身體自主,劉老師也分享這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)中的「性別平等」(SDGs5) 與「制度的正義與和平」(SDGs16) 兩項指標息息相關。

SDGs 第5項「性別平等」 提倡消除性別平台,消除對女性的歧視,讓所有人都能被尊重。這在幼兒教育中同樣重要。許多性別刻板印象往往在無形中出現,例如「男生排一排、女生排一排」,或是「男孩玩積木、女孩玩家家酒」。這些習慣性的安排,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形成「男生和女生不同」的觀念。甚至在情緒表達上,也常聽到大人說:「男生不可以哭。」這樣的話會讓孩子誤以為,哭泣是軟弱的表現。其實,不論性別,每個人都可以表達情緒、表達感受。

SDGs 第16項「制度的正義與和平」 也與兒童的權利息息相關。1989年聯合國通過《兒童權利公約》,保障孩子的基本人權,包含受保護權、教育權以及還有表達意見的權利。孩子不是被動接受照顧的對象,而是有能力、可以表達自己的主張的個體。當孩子學會說出「我不喜歡」或「我覺得不舒服」時,就是行使自己權利的展現。


三、家長如何引導孩子表達?三個常見情境與實踐方法

《小行星幼兒誌》第92期特別設計了幾個生活中的常見情境,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表達身體界線。其中一個例子,相信許多家庭都很有共鳴——當鄰居或長輩看到孩子時,常會忍不住想摸摸頭、捏捏臉、甚至抱一下。對大人來說,也許是親切的表達,但孩子卻不一定喜歡。

「遇到這種狀況,家長該怎麼辦?要順著對方說:『沒關係啦』。還是該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替他解圍呢?」主持人提出許多爸媽共同的疑問。劉老師回應,其實幫助孩子理解身體界線,不該是等到事情發生後才教,而要從日常互動中練習。老師提供三個具體做法,協助家長引導孩子表達感受:

1. 事前討論:幫孩子認識自己的感覺

每個孩子的感受都不同,家長可以事先了解孩子在面對不同的人時,可以接受的範圍在哪裡。例如:「如果你不喜歡被摸臉,那可不可以改成握握手或 High Five?」這些討論能幫助孩子辨識自己的身體界線,也讓他知道,他有權力做自己身體的主人。

2. 當下協助:家長適時介入,為孩子解圍

身體界線包含身體及心理的界線,面對成人過度的熱情,當孩子在互動中顯得緊張或退縮時,家長應觀察情況並適時介入,為孩子解圍。

3. 情緒表達:教孩子用禮貌的方式說「不」

當孩子了解自己的身體感覺後,接著要練習如何表達。劉老師指出,孩子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回應他人,例如:喜歡被摸頭時,能以笑容回應;反之,若不喜歡,也能說「我不想被摸」或「我想握手就好」。

主持人延伸提問:「但當孩子表達拒絕時,是否也需要顧慮大人的感受呢?」。劉老師點出關鍵—在兼顧社交禮貌與自我感受之間,家長扮演了關鍵的平衡角色。當成人適時出面、為孩子保留空間時,就是在幫助他練習如何尊重自己、也被他人尊重。


四、建立親子安全感與信任:讓孩子更勇敢表達自己

在談身體界線時,家長該如何避免讓孩子變得過於防備,這之間的尺度該如何拿捏?劉老師說明,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安全感與信任。孩子最早體會親密感的時刻,往往來自與父母的親密接觸,像是洗澡、擁抱。

當這些行為是在愛與信任的情況下發生,孩子自然會知道這樣的接觸是安全、舒服的,也能從中建立安全感。反之,若孩子曾有被責罵、忽略,甚至是被傷害的經驗,即使是同樣的接觸,也可能讓他感到害怕或抗拒。「每個情況都要視人、關係與互動方式而定,最重要的是家長要陪孩子一起觀察、討論、辨別。」劉老師強調。

此外,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更換主要照顧者,例如新的保母,往往會出現戒備心理,劉老師指出,家長一開始可以陪著孩子一起面對新照顧者,讓孩子慢慢建立信任感。「想想看,如果是我們,被要求脫光衣服交給一個不認識的人洗澡,也會覺得緊張或不自在。孩子的感覺其實一樣。」因此,在這段過渡期,家長的陪伴與引導特別重要。

有些孩子即使感到不舒服,也不敢說出口,這時家長的反應就是關鍵。當孩子說:「他弄我,我覺得好討厭!」時,家長不要急著否認,而是先接住他的感覺:「原來你不喜歡這樣啊!」等孩子的情緒被理解後,再一起討論事情的解決方式。當孩子覺得被理解、被支持,就更有勇氣說出心裡的話。


結論:從傾聽開始,陪伴孩子長出保護自己的力量

尊重孩子的身體界線,是讓他學會保護自己的第一步,這不是一次性的教育,而是需要家長平時多加傾聽與觀察孩子的需求,在日常互動中建立關係的信任與安全感。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、接納時,他才會有勇氣表達自己的需求。最後,劉老師也補充:「孩子能否學會尊重自己的感覺,關鍵在於成人的幫助。希望各位家長和照顧者們都可以好好聆聽,陪孩子一起練習做自己身體的主人。」

 小行星聊什麼 

尊重孩子的意願,讓孩子做自己身體的主人
家長該如何從小建立孩子的「身體自主權」觀念,教導他們勇敢地為自己說「不」?
客戶服務中心 |Copyright © 親子天下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權所有,禁止擅自轉貼節錄
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|統一編號:24953885
icon_BackTo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