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現在有15個同學喔!但....以前只有3個啦!」因為學校被停辦,轉到其他國小的女孩說道。
少子化下,近年來台灣部分校園被停辦或合併,近三成國小的小一新生數甚至只有個位數。
如果想要翻轉「辦或停」的二選一情況,我們能做些什麼?如何讓校園有機會重生?
數據一 114學年,全國共
5所停辦、3所改為分校 |
數據二 小一新生數僅有個位數的學校
2,613所中, 730所如此,其中14所掛零 |
數據三 118學年度全國國小生人數
保守換算,未來每年國小將減少逾1,100班 |
少子化不只是冷冰冰的數字,而是活生生的校園謝幕。未來這樣的場景將愈來愈常見,謝幕的不只是建築,而是孩子失去的同儕、老師背後的無力,與社區逐漸斷裂的連結。
小校不只是「撐下去」,學校辦學策略也必須重思,辦學挑戰有哪些?轉型關鍵又是什麼?
「學校是社區的心臟,但心臟不能繼續跳下去怎麼辦?」
過去兩年,全台已有23所國小停辦,台南就佔了8所。去年還低調以對的台南市教育局長鄭新輝,今年接受《親子天下》專訪時,談起「停辦不廢校」的策略,甚至用「相親、交往、結婚、送嫁妝」來比喻小校整併的過程,希望在面對現實的同時,仍能留下教育的溫度。
校園的「謝幕」並不是一所學校的結束,儘管有人惋惜、有人無奈,但也有人選擇用新的方式留下人情與連結,以另一種形式延續它的生命。
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,教育的未來,或許不再只是「辦或停」的二選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