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台0-6歲兒童早期療育通報人數逐年增加、12年成長2倍;受到2020新冠疫情影響,2022年史上通報人數成長最快,2023創下新高。
疫情寶寶陸續上學,越來越多老師、醫師發現,在2020到2022年間三級警戒中長大的幼兒普遍在語言、認知、肢體、情緒等發展較慢,可說是一個新成形的「小烏龜世代」。
原因有哪些?早療聯合評估為何大塞車?對先天、後天因素造成發展遲緩的幼兒,又能提供哪些協助?
早療聯評為什麼這麼重要? ▶︎ 小烏龜世代成型的主要原因 ▶︎
點擊下方圖卡,看看強化這些發展能力的小技巧!
《親子天下》綜整家長常見的4大早療 NG 心態與專家建議,點擊框框看更多內容
醫師、治療師、特教老師、家長從專業角度來看早療這件事
「有沒有早療成功案例?我自己就是啊!」
幼年曾罹患輕微小兒麻痺症
投入早療30年,榮獲最高榮譽棕櫚獎、花蓮縣醫療奉獻獎、身心障礙楷模金鷹獎
對於遲緩兒來說,復健與治療是一條漫漫長路,梁醫師願意當孩子們的靠山,「就像媽媽一直是我的治療師,我人生沿路都有這個靠山」,這位60歲醫師只要提起媽媽就紅了眼眶:「媽媽總是鼓勵我『和別人沒什麼不一樣』。
「爸媽要先能鼓起勇氣,孩子才走得下去」
10年藥師資歷,陪孩子走過7年早療路
家中10歲、6歲的孩子都曾被診斷出發展遲緩、需接受早療。身為陪兩個孩子走過7年早療歷程的媽媽,知道孩子發展遲緩時,都沒有哭,少有的落淚是看見孩子在學習上的挫折,覺得心疼...
「我們大人很容易發現孩子的不足、希望改進,卻常常忽視孩子的亮點。 」
育有罕見疾病雷特氏症女兒
從事職能治療工作超過20年
長期在兒童早療第一線服務的經驗,張旭鎧分享,自己見過因孩子兩歲不會講英文而焦慮、不願面對孩子發展遲緩實情、自己急性子而總是覺得孩子「慢慢笨笨的」⋯⋯等各形各色的家長與家庭。作為兒童職能治療師,同時也是陪伴孩子走過早療歷程的家長,會給予家長們哪些提醒?
「就醫不是給孩子貼標籤,而是幫助孩子把身上的標籤趕快撕下。」
從醫超過35年,是台灣南部早期介入療育觀念推手之一
現任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、高雄長庚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負責人
談近年台灣兒童早療通報人數增加的狀況,周文君指出,先天的生理問題、疫情或教養方式導致的環境刺激不足,以及台灣社會對發展遲緩的意識提升,都可能是通報增加的原因;她也特別提醒,不該以環境刺激不足合理化兒童發展落後的問題...
「父母沒有能力或不願意陪,才是令人擔憂的事。」
國北教大講師、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特殊教育碩士與課程設計學士
過去兩三年來,小學一、二年級的導師和特教老師都發現,學生當中不到「發展遲緩」程度、但是「比較慢」的孩子比例增加。這群孩子最明顯的就是專注力和學習落後很多。老師會試著去改變教學策略,過了6歲效果不像0到6歲這麼好,但還是有效,有做總比沒做好
小烏龜世代趨勢
近年早療通報人數為何激增?一分鐘快速了解「小烏龜世代」早療趨勢!
早療兒媽媽心聲
早療過程不只孩子累,家長更累,同為早療兒媽媽,她想鼓勵所有陪伴早療的家長……
腦麻兒爸爸
近年早療通報人數為何激增?一分鐘快速了解「小烏龜世代」早療趨勢!
NG心態解析
哪些做法能更多幫助孩子?專家指出常見的4大早療 NG 心態
給大人的建議
身為大人,除了帶孩子接受治療,在家中、學校還可以做什麼來幫助孩子成長?
接住孩子的情緒
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大人的照顧與支持,同時也要避免負面影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