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認知能力是什麼?


我跟孩子解釋,
非認知能力就是每個人 「心的力量」,
就是你的心情、感覺等等「內部的能力」
——長年研究非認知能力的日本岡山大學副教授中山芳一說

東京大學發展保育實踐政策學中心(CEDEP)則將非認知能力分為3種:

1.與自己相關:自尊心、好奇心、自我效能感、忍耐力、韌性等;
2.與自己與他人相關:自制力等
3.與他人相關:情商、同理心、懂得遵循規範、協調力等。 

關於非認知能力,一定要知道的5件事▸

Q1.非認知能力和認知能力有何不同?

認知能力等同「智力(Intelligence)」,包含記憶力、思考力、判斷力、推理力等。 相對於認知能力一詞,另一方面,非認知能力更關注社交與情緒技巧(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),多半指稱是「學業考試」考不出來的能力。例如自制力、好奇心、挫折忍耐度、同理心、自信心⋯⋯甚至有研究統整發現,非認知能力的項目,可以上看200種!在人類所有正向的心智能力當中,非認知能力涵蓋的範圍,比智力更廣,對人生的影響也更深。

Q2.非認知能力和優秀學業有關嗎?

雖然非認知能力,帶著一個「非」字,事實上卻跟認知能力息息相關,兩者彼此非但不互斥,還彼此重疊。例如創造力、同理心、後設認知(也就是看出問題背後問題的能力)等等,既是是智力的一部分,同時也屬於非認知能力的範疇。而爸媽最關心的學業能力,更是認知、非認知能力兩者的結合。想要提升學業能力,認知與非認知能力兩者必須相輔相成。

Q3.非認知能力比認知能力重要嗎?

不論認知能力、非認知能力,對人類的生存與快樂皆是缺一不可。只有當一個人的認知能力與非認知能力相結合,同步讓智力、情緒、社交平衡發展,才能讓現代的孩子,以至於所有長大的成人,都能適得其所,有能力設計出自己獨一無二的幸福人生。

經濟學家發現的
非認知能力驚奇結果

今年80歲的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赫克曼(James J. Heckman),
以一份縱貫40年的追蹤調查為根據,
了解4歲時上不上幼兒園,真正的差別究竟在哪裡?

40年研究發現:非認知能力才是預測成功關鍵▸

6個非凡教練的
非認知能力鍛鍊課

運動培養出的技能可以遷移到
溝通、領導、堅持、專注、情緒管理、復原力、抗壓性和韌性這些重要的非認知能力。
來看世界級的教練們怎麼訓練選手的非認知能力。

我很清楚每個人心裡想要什麼,
球員想要的就是舞台,
愈不被看好愈想要表現。
我身為教練如何讓你在最適當的時機點上場,
成功率才會高

Read Story ▸

「運動教我好多事⋯⋯」 11歲患類風濕性關節炎!
從小有過動症,常被霸凌,
好不容易在籃球中找到自信,
卻因病痛和受傷選手夢碎。
他說:「咬牙、忍痛我也要打籃球」

Read Story ▸


即使輸球也很有風度、開開心心跟對方鞠躬,
如何做到看淡失敗?
國一的李星緯想了想,
給了個很「中二」的回答
「喔,只要我不尷尬,尷尬的就是別人啊!」

Read Story ▸

運動培養出的技能可以遷移到溝通、領導、堅持、
專注、情緒管理、復原力、抗壓性和韌性
這些重要的非認知能力。
父母要想方設法,把孩子和自己的潛力最大化

Read Story ▸



賽前不要怕會輸 ,
「因為你來,是要學怎麼贏」,
教練也想當金牌教練啊!
只要相信教練、相信自己的認真練習,
整個訓練過程都只是在教你怎麼贏。

Read Story ▸

「讓孩子參加運動競技,其實是提早適應失敗」
害怕就是成長最好的機會,
身為爸媽能給的就是最大的支持和鼓勵,
不管挑戰結果是否成功,
都希望每個孩子能發現天賦,
走出屬於自己的那條路。

Read Story ▸


帶孩子養成
非認知能力的9祕訣


你沒有辦法像教讀、寫、算那樣,
「教」出這些非認知能力,
——暢銷書作家保羅・塔夫

父母日常生活中的示範
是影響最大最能形塑的力量。


獨家專訪

日本國民腦科學家:閱讀能養成非認知


下載與Podcast

珍藏教練祕笈

  


AI 的力量也許強大,
卻永遠無法取代人類。
勇氣、誠實、想像力、同理心、好奇心⋯⋯
這些非認知能力

發布時間:2025/2/13
專輯監製:陳雅慧|採訪:陳雅慧、賓靜蓀王韻齡、吳和懋|攝影:楊煥世|網站企劃:秦嘉彌網站設計:王薏雯秦嘉彌
客戶服務中心 |Copyright © 親子天下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權所有,禁止擅自轉貼節錄
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|統一編號:24953885
icon_BackTo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