❞
我跟孩子解釋,
非認知能力就是每個人 「心的力量」,
就是你的心情、感覺等等「內部的能力」
——長年研究非認知能力的日本岡山大學副教授中山芳一說
❞
東京大學發展保育實踐政策學中心(CEDEP)則將非認知能力分為3種:
1.與自己相關:自尊心、好奇心、自我效能感、忍耐力、韌性等;
2.與自己與他人相關:自制力等
3.與他人相關:情商、同理心、懂得遵循規範、協調力等。
認知能力等同「智力(Intelligence)」,包含記憶力、思考力、判斷力、推理力等。 相對於認知能力一詞,另一方面,非認知能力更關注社交與情緒技巧(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),多半指稱是「學業考試」考不出來的能力。例如自制力、好奇心、挫折忍耐度、同理心、自信心⋯⋯甚至有研究統整發現,非認知能力的項目,可以上看200種!在人類所有正向的心智能力當中,非認知能力涵蓋的範圍,比智力更廣,對人生的影響也更深。
雖然非認知能力,帶著一個「非」字,事實上卻跟認知能力息息相關,兩者彼此非但不互斥,還彼此重疊。例如創造力、同理心、後設認知(也就是看出問題背後問題的能力)等等,既是是智力的一部分,同時也屬於非認知能力的範疇。而爸媽最關心的學業能力,更是認知、非認知能力兩者的結合。想要提升學業能力,認知與非認知能力兩者必須相輔相成。
不論認知能力、非認知能力,對人類的生存與快樂皆是缺一不可。只有當一個人的認知能力與非認知能力相結合,同步讓智力、情緒、社交平衡發展,才能讓現代的孩子,以至於所有長大的成人,都能適得其所,有能力設計出自己獨一無二的幸福人生。
今年80歲的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赫克曼(James J. Heckman),
以一份縱貫40年的追蹤調查為根據,
了解4歲時上不上幼兒園,真正的差別究竟在哪裡?
運動培養出的技能可以遷移到
溝通、領導、堅持、專注、情緒管理、復原力、抗壓性和韌性這些重要的非認知能力。
來看世界級的教練們怎麼訓練選手的非認知能力。
❞
你沒有辦法像教讀、寫、算那樣,
「教」出這些非認知能力,
——暢銷書作家保羅・塔夫
❞
獨家專訪
❞
AI 的力量也許強大,
卻永遠無法取代人類。
勇氣、誠實、想像力、同理心、好奇心⋯⋯
這些非認知能力
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