帶孩子出門,
卻上演在地上哭鬧的尷尬現場?
去參加聚會,
孩子尖叫跑全場管不了?
生氣會大叫、打人,
難過起來能哭倒長城?
孩子在學前階段,最令父母頭痛的不外乎是:不守規矩、講不聽,還有情緒失控。因為這不但會影響到自己,更有可能影響到別人。
也有不少教養守則都建議,當孩子失控,父母要「先處理情緒,在處理事件」由此可見情緒教育在孩子學齡前教養中,的確是相當重要的一環。
其實孩子在剛出生時,就會表達情緒了!但這時的表達主要來自於孩子的生存本能。(例如:餓的時候哭、鬧)
第二年開始,孩子便能從人際互動中,發展第二層的情緒。四歲開始,便能從主觀判斷來學習情緒的表達。
【根據調查】學齡前幼兒家長普遍最在意孩子的情緒發展,且76%家長會主動關注兒童發展資訊。
☞蒙特梭利教養專家 羅寶鴻 曾經說過:「大人內心越安定,就越能給予正向的教養」
只有內在安定,才不容易被孩子的情緒影響。對於孩子的情緒,也就可以「深深地同理,淡淡地處理」。因為,孩子的情緒是孩子的,我們不需要擁有孩子的情緒。自然而然也就不會因為被惹怒而打罵孩子,或是做出其他不合適的教養規範了。
學齡前幼兒也常常把情緒通通歸納成「生氣」來表達,導致家長也會覺得「我的孩子動不動就生氣」!
其實,這是因為孩子對於情緒的語彙及表達不足。
☞清大幼教系副教授 周育如 建議:
父母如果能與孩子一起進行「親子共讀」,這對孩子在「身體動作與自理能力、語言能力、認知能力,與人際與情緒能力」都有非常大的幫助。當然,對於孩子未來在學業上的表現也非常顯著。
另外,在情緒教育中,總共有三個層面,大人與小孩都可以一起學習。
一、情緒語彙
二、情緒理解
三、情緒調節
特別需要注意的是,情緒的學習並不是「不要生氣、不要傷心、不要哭」,而是能理解情緒的來源,並適當地表達所感受到的情緒,找到與情緒之間的平衡。
與孩子一起打造屬於我們的情緒鑰匙
學習與情緒共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