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春期孩子常有讓家長焦慮的行為,如不太跟父母說話,卻一天到晚跟同學line、玩臉書;洗澡時間比以前長但不知道在浴室做什麼;這些都是青春期孩子身心大轉變的過渡期,家長先幫自己打預防針、面對狀況才能不過分叨唸,保持處變不驚。
青春期孩子常有讓家長焦慮的行為,如不太跟父母說話,卻一天到晚跟同學line、玩臉書;洗澡時間比以前長但不知道在浴室做什麼;這些都是青春期孩子身心大轉變的過渡期,家長先幫自己打預防針、面對狀況才能不過分叨唸,保持處變不驚。
多數國中新鮮人都曾被又深又難的課程嚇到,苗栗苑里中學輔導老師余宗晉表示,國中課程有3個特性,孩子必須要隨之調整學習方式:
另外,台北興雅國中林淑媛老師觀察,若孩子在小學高年級時已培養能夠專心坐下來讀書的習慣,通常在銜接國中這段過程不會有太大問題。但若孩子進入國中前,還沒有辦法靜下心來專注30-40分鐘,到了國中又害怕老師的要求,連帶影響通常會導致孩子對上學的恐懼。
父母不妨利用剩餘的暑假期間,培養孩子慢慢從30分鐘開始,練習提升專注力。除非是孩子有特殊生理因素狀況,就不要太過勉強他,同時應該讓老師知道孩子的狀況。
多國中課業壓力明顯比國小重,考試也多,若孩子跟不上,應先找出問題對症下藥,補習並非萬靈丹。基本上,採大班授課的補習班對程度中上的孩子較有效;程度落後的孩子,則應該選擇小團體式的家教或陪讀,才有辦法針對弱點補強。
建議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要不要補習?補哪些科?通常開學一個月後到第一次段考前,孩子會知道自己的學習能不能掌握?理解有沒有困難?在國中第一次段考後是討論是否補習的好時間。
免試入學是台灣國中生升讀高中的主要管道。全國共分為15個就學區(基北、宜蘭、桃連、竹苗、中投、彰化、雲林、嘉義、台南、屏東、高雄、花蓮、台東、澎湖、金門),每個就學區都開放學區內國中畢業或具同等資格者報名免試入學,採計國中會考成績、多元學習表現和志願序3項積分,但各學區招生採計、超額比序的標準不完全相同。
「免試」入學的的意思是指「免入學測驗」,但以分區免試入學為例,並非完全不用考任何試,在12年國教上路後,一律參採國中教育會考成績作為「學力參考」,不過入學時不只參考會考成績,還會看多元學習表現,包含括均衡學習和服務學習2項目,兼看國中三年的健康與體育、藝術、綜合、科技等藝能科成績,以及是否做滿一定時數的服務學習時數,確保學生均衡發展。也會參考填寫的志願序。
從103學年度起,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實施,免試入學停止參酌或採計國中學生學習領域評量,因此國中學科成績不會影響免試入學。
目前強調的閱讀理解能力,不再是過去認為「看得懂字就會閱讀」的觀念,而是在熟知訊息的重點、知識的同時,更要學習統整、歸納、分析的能力,然後進行合理的推論,甚至要去反思。若不懂得閱讀理解,孩子就可能經常遇到「看不懂題目」、「作文寫不出來」、「看到長文就放棄」的情況。
致力推廣閱讀理解的黃國珍,給家長如何提升孩子閱讀素養的建議:
多數孩子在學校被欺負,回家是不說的,因為:
經歷霸凌的孩子面對一連串的背叛,原來信任的同學、好友、老師等都可能漠視對他的傷害或成為加害者。一旦發現異常,父母應主動找孩子談話:「在學校是不是遇到壓力很大的事?」如果孩子不回答,問題可以更具體一點:「和老師有關嗎?還是和同學有關?」避免問太多、太抽象的問題,否則可能造成他們永遠閉嘴不談的反效果。
當你希望介入找老師談時,先問過孩子:「希望媽媽/爸爸怎麼做?」了解在整個學校系統中,孩子覺得誰是真正可以幫他的人?也許那個人是某科任老師,而非導師或輔導老師。
青春期的孩子體內荷爾蒙分泌旺盛,油脂增加,皮膚角質化過多,無法排除造成毛囊阻塞,導致臉上總是冒痘痘。兒童皮膚科主治醫師楊靜宜在預防與護理上有以下建議:
隨著孩子年紀漸大,父母可隨著孩子年齡適時「調漲」零用錢,一來有較多生活上的用錢需求,二來會讓孩子有「我長大了!」的感覺。當孩子可以自己上學、買文具、吃飯,經手更多消費,父母更應該重視零用錢的規劃,並且不只關心給孩子「多少錢」,還可以多注意孩子「怎麼花錢」。
零用錢要給多少?親子理財達人陳怡芬建議,父母可以先列出基本開銷費用,例如交通、飲食、用品費,加總算出一筆必要支出、「有目的性」開銷金額。如果經濟狀況允許,建議在固定零用錢外,再增加一筆可以讓孩子自由運用的「無目的性」款項,數量不一定要很多,可以參照同學或好友家長給的數量取平均值,滿足青少年在乎同儕評價又希望獨立自主的階段需求。 國中後零用錢支出的面向明顯比小學時來得複雜,家長可以讓孩子養成記帳的習慣,但主要檢核「有目的性」開銷,對於孩子可自由分配的那筆金錢,家長盡量不要過問,也不要過度干涉。讓孩子練習如何掌握自己的金錢收支、儲蓄的概念外,懂得思考每筆開銷的意義。
很多孩子因為沒有可自由分配的零用錢,所以寧可不吃東西,也要把錢省下來去買自己想要的東西,與其擔心多給了孩子自由運用的錢被「亂花」拿去玩遊戲、買東西,不如放手讓孩子從經驗中,學習判斷在預算有限前提下,該如何安排金錢使用的優先次序,達到真正分辨「想要」和「需要」不同的能力,這些都將成為成年時面對理財決策時可依循的重要經驗。
面對孩子談戀愛,父母也許永遠都覺得還沒準備好。但愛情來的時候,擋都擋不住,更何況對身體成長跑在心智成長前面的少男少女。與孩子討論交男女朋友的話題,專家建議父母自我調適心情,可以參考以下4種原則:
一般來說,孩子12歲後父母可以開始在使用手機上給予較多的自由,但提供手機前,務必跟孩子清楚說明必須遵守的規定:
若孩子無法遵守規定,父母可先將手機收走幾天,但千萬不要藉機偷看孩子的訊息,父母侵犯隱私的動作,常會嚴重破壞親子間的信任關係。
而學生究竟可不可以帶手機去學校?站在老師的立場,由於現代父母工作繁忙,小孩除了在學校,放學很多是直接往補習班去,一天下來親子幾乎見不到面,若家長臨時有事要聯絡,手機是有其必要性的,因此學校通常不會禁止。但每間學校和班級的使用規範會有些許不同。興雅國中老師林淑媛指出,大部分學校會規定在校時間禁止開機,或統一保管在老師指定地方,有特殊課程需要或放學時才能取回等作法。
與青少年說話時,若不評價、不給答案、不限制,轉用開放的問句「你怎麼想?」「你覺得呢?」、尊重的態度「等你想說時再告訴我」及澄清「我只是想瞭解你,沒有要限制你」,通常青少年會比較願意回答。
是否能讓孩子和同學出去玩?專家認為不是簡單用可以或不可以回答的問題,因為牽涉到每個孩子的能力、去哪裡玩、和誰玩、玩多久、怎麼玩⋯⋯等等。父母要先多了解孩子的想法,為何想和朋友玩?想去哪裡?做什麼?讓孩子知道若他具備哪些能力,就可以跟朋友出去玩,包括自行搭大眾交通工具、能遵守約定、有判斷能力不做危險的行動等等,然後漸進式增加出遊的時間,開始或許需要大人陪伴,再慢慢放手讓青少年自行出遊。